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Backup]Rsync + SSH自動異地備援也加密

Rsync + SSH -- 讓 Server 自動異地備援也加密
一.前言
自從911事件之後...異地備援這個名稱就常聽人提起...不過就是滿少看到大家在討論...剛好這次因為有需要...不得不研究這個東西...順便看看大家都是怎樣實作異地備援的...底下是個人的一點點心得...
這次主要分成三個部份...單向 Trusted SSH Authorized...Rsync...Crontab....姑且不論傳輸速度為何...以及無時差的異地備援...相信這樣的Solutions應該可以滿足一般人的需求吧

二.準備
測試系統: Red Hat Linux 7.3 to Red Hat 7.3 ...
Local 端需要啟動 Rsync...套件 openssh-3.4p1-1

** 假設: A (10.0.0.1) 要對 B (192.168.0.1) 做異地備援
PS:角色定位要明確...當然您要巔倒的來做也行...

參考網站 : http://www.fanqiang.com/a6/b7/20010908/1305001258_b.html

三.開始實作


1.完成單向Trusted SSH Authorized﹕
我要 A (10.0.0.1) 要對 B (192.168.0.1) 做異地備援 ...所以我針對 A 讓它使用SSH連到 B 時...不需要輸入密碼...User 是 Root...SSH Version2的版本..首先要先在A(10.0.0.1)產生public/private dsa key pair..

[root@mondeo home]# cd /root/.ssh/
[root@mondeo .ssh]# ssh-keygen -d
Generating public/private dsa key pair.
Enter file in which to save the key (/root/.ssh/id_dsa):
Enter passphrase (empty for no passphrase): <-- 此處不打passphrase..下次才不會詢問password
Enter same passphrase again:
Your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saved in /root/.ssh/id_dsa.
Your public key has been saved in /root/.ssh/id_dsa.pub.
The key fingerprint is:
11:22:33:44:55:66:77:88:99:00:11:22:33:44:55:66 root@mondeo.adj.idv.tw
[root@mondeo .ssh]#

這時會在系統下看到兩個檔案...id_dsa與id_dsa.pub 現在要把id_dsa.pub丟到192.168.0.1 並且更名為 authorized_keys2

[root@mondeo .ssh]# scp id_dsa.pub 192.168.0.1:/root/.ssh/authorized_keys2
root@192.168.0.1's password:
id_dsa.pub 100% |***************************************************************************| 612 00:00
[root@mondeo .ssh]#


現在您可以執行ssh 192.168.0.1 看看能否登入而不需要輸入密碼...

2.使用rsync 做Remote sync﹕
rsync特性簡介 :
rsync是unix-like系統下的數據鏡像備份工具,從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來了remote sync。它的特性如下:
1、可以鏡像保存整個目錄樹和文件系統。
2、可以很容易做到保持原來文件的權限、時間等等。
3、無須特殊權限即可安裝。
4、優化的流程,文件傳輸效率高。
5、可以使用rcp、ssh等方式來傳輸文件,當然也可以通過直接的socket連接。
6、支持匿名傳輸。

首先要先對B(192.168.0.1)把Rsync的Server on起來...
[root@linux /]#chkconfig --list rsync
rsync off
[root@linux /]#chkconfig rsync on

現在我先在A(10.0.0.1)上建一個 Backup directory...然後對B(192.168.0.1)的mysql跟html的目錄做異地備援...偶寫一個簡單的script如下:

[root@mondeo /]# mkdir backup
[root@mondeo backup]#vi sync

rsync -avlR --delete -e ssh 192.168.0.1:/var/lib/mysql /backup/
rsync -avlR --delete -e ssh 192.168.0.1:/var/www/html /backup/
[root@mondeo backup]#chmod 700 sync

參數意義如下﹕
-a, --archive
It is a quick way of saying you want recursion and want to preserve almost everything.
-v, --verbose
This option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you are given during the transfer.
-l, --links
When symlinks are encountered, recreate the symlink on the destination.
-R, --relative
Use relative paths. 保留相對路徑...才不會讓子目錄跟 parent 擠在同一層...
--delete
是指如果Server端刪除了一文件,那客戶端也相應把這一文件刪除,保持真正的一致。
-e ssh
建立起加密的連接。
參數的使用因人而異...您可以man rsync來使用更多的參數...

測試看看:
[root@mondeo backup]# ./sync
receiving file list ... done
.
.
.
done
wrote 16 bytes read 107 bytes 82.00 bytes/sec
total size is 0 speedup is 0.00
receiving file list ... done
.
.
.
done
wrote 16 bytes read 921 bytes 624.67 bytes/sec
total size is 308331 speedup is 329.06
[root@mondeo backup]#
看到沒詢問密碼....以及有把檔案copy過來就沒問題囉....當然你可以把遠端的資料做個變動...看是否真有同步啦....

3.使用crontab 來做自動排程﹕

現在設好之後...我希望每天的0點0分...夜深人靜的時後再來幫我做sync....當然您想要多久做 sync 看個人需求囉...
[root@mondeo backup]# crontab -e0 0 * * * /backup/sync

如此一來..算是大功告成了...原則上您已具備自動加密異地備援囉....趕緊找兩台機器來試試吧...
以上只是個人測試結果...如有錯誤...煩請指教!!!

轉載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文章]選對學校,一畢業就是國際人

國際化的口號從業界喊到學界,學生必須了解,「國際化」代表的不只是提升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國際化的涵養。而為了增加學生的涵養,各校使出渾身解數,五花八門的國際化措施,或許也是選擇研究所時的參考指標。

陳孟珠 2005年10月 Cheers雜誌

相信你一定有發現,國內大學校園愈來愈國際化了。從過去實行已久的交換學生制度開始,現今學校不再只是拼命把學生往國外送,更積極將校園塑造成國際化環境。畢竟交換學生、雙聯學位、國際競賽的名額與機會再多,實際參與的學生仍是少數,校園環境的改造卻足以影響每一個人。

在今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大學校務評鑑計劃中,首次增加的評鑑項目「國際化程度」,亦以學校外籍生比例、全英語授課比例、外籍教師比例等「在地化」指標來審視各校的國際化程度。

《Cheers》雜誌將從各校在推動國際化時,提供給學生的「環境」與「機會」兩大指標,幫助學生選擇更有優勢的就讀環境。

國際化環境
英語授課是初步開始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黃賀,用「流動性」(Mobility)簡單定義了學校國際化的表現。

「當 中山管理學院今年通過國際AACSB認證時,美國華盛頓大學商學院院長只問了我,你們學校老師一年出國幾次?」黃賀表示,學校師生一來一往的流動很重要, 語言能力便是讓師生得以流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全面性開設英語補救教學或提高英語授課比例,是各校邁向國際化的第一步。

台灣科技大學今年暑假特別從美國請來老師,提供碩士新生共200小時的免費英語課程,為期1個半月、每天6小時。

元智大學研發長徐澤志表示,目前全校每個系所規定要有四分之一的專業課程以英語授課,其中元智財務金融研究所更在兩年前以全英語授課,學生論文也以英文撰寫。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從今年9月開始,各系所的核心課程也將改以英語授課。雖然如同台大國企系主任林修葳所表示,少數學生對英語授課的內容吸收仍有困難,需要助教在課餘時間進行補救教學。但學校全面英語授課,不但能訓練本地學生英文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外籍生就讀。

為什麼外籍生人數多寡是重要的?或許你也會認為沒什麼影響。

外籍生兵團,讓你彷彿置身國外

外籍生人數增加,第一個衝擊的是校園學務的整體環境。

銘傳大學設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國際學院,是外籍生的大本營,從教育部的資料顯示(見表),銘傳共有201位的外籍生,人數名列全國第3,僅次於台大與政大,如果僅看大學部人數,銘傳更是全國第1。

龐 大的外籍生兵團,尤其大學部學生在校期間久、牽涉的校務範圍更廣,使得銘傳大學包含學務、教學與總務系統,不國際化都不行。「全校其實都被國際學院搞得苦 哈哈的,」國際學院院長高少凡笑著表示,每個行政系統都被迫英語化,連學費繳費單也是英文,學生選出來的學生會會長也是外籍生。對其他學生而言,這樣的校 園環境宛如在國外求學一樣。

另一方面,和外籍生在課堂的互動,則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與收穫。

台灣師範大學也是外籍生的集中地之一,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林華一就表示,所內有幾位外籍生來台專攻華語教學,從他們身上可以更貼近觀察到一般外國人在學中文所遭遇的各種困難與思考,對於自己的研究或教學實習都很有幫助。

麥可波特走進大學教室

元智大學促進國際化環境的創新做法,則採取「課程移植」。

元 智研發長徐澤志解釋,為了讓學生不用出國留學也能實際體驗名校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去年首度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授權,將聞名全 球的競爭力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ter)的「國際競爭策略」課程引進校內,授課對象以研究所及EMBA學生為主,並以個案的方式進行授課及討論。

這份在全球僅授權數十所學校的課程,在台灣僅有台大和元智兩校取得。由於成效良好,徐澤志表示將鼓勵、補助老師多多前往國外知名學校進行短期教學研究以及課程移植。

至於積極通過國際認證,則是系所追求國際化發展的另一個趨勢。

今 年4月,中山大學與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成為台灣首度通過「國際高等商管學院聯盟」(AACSB)學術認證的學校。而今年甫加入國際組織「華盛頓協定」的中華 工程教育學會,也在5月份公布國內首批通過「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共4校12學系名單,包含中原大學、逢甲大學、虎尾科技大學以及雲林科技大學分別有若干 學系通過認證。這項國際認證,在國外可獲得會員國家的認可。因為在歐美工業國家中,畢業生就讀的校系是否通過教育認證,是取得專業工程師資格的基本要件之 一。

通過認證對於在學學生又有什麼好處?

共有3系通過認證的逢甲工學院長林秋裕分析,未來和國際接軌後,學生在台灣修的學分將可被世界各國承認,更重要的是,由於這個認證特別著重在教學品質,一旦通過,學生也能第一線感受到教學品質的不同。

此外,通過國際認證也代表後續不間斷的改善過程,中山管理學院院長蔡憲唐就曾表示,獲得AACSB的認證後,每年的年度報告,以及每5年的實地訪查,都是督促中山管院繼續努力的力量。

國際化機會
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移地教學

校園營造國際化的環境有助引導學生學習,若能進一步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機會當然是更迷人的親身體驗。

逢甲大學每年編列250萬元設置翰海獎助學金,提供學生暑/寒假期間前往海外遊學。逢甲國際事務處處長楊蜀珍強調,學校不是只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去玩,學生除了出發前後應修習學校所開之英語課程,回國後也必須擔任該校生活英語學習志工。

交換學生計劃一直是學生最熟悉的國際化機會之一,對無法負擔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言也是體驗外國文化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今 年剛從政大企研所畢業的學生余盈盈,去年申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交換學生半年。余盈盈表示,歐洲學校的國際交換生本來就多,和各國學生相處之後才發現原來自 己的國際觀如此糟糕,「由於歐洲學制不同,各國的交換生年紀甚至都比我們還小,可是他們卻很有主見、想得很遠。」回到國內,余盈盈也非常不習慣台灣的新聞 媒體,「國外的新聞媒體一打開就可以吸收很多國際知識,在台灣想知道國際大事真的只能看CNN了。」

曾經前往荷蘭參加交換計劃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畢業生黃詩萍也有相同體悟。黃詩萍認為所謂的國際化,是能了解、包容不同文化。在出國前她很看重交換學生的經驗有助日後就業,但回國後她卻不再用那麼功利的看待這段異地求學的經驗,因為她認為最重要學習體驗是包容力。

余盈盈和黃詩萍目前分別任職於華碩以及IBM,也不約而同地負責了部份國際業務:余盈盈有一半的工作時間需要跟國外客戶溝通,黃詩萍則是公司外籍員工的人資窗口。在學期間的國際化經驗,對於就業看來還是有所幫助。

移地教學,讓體驗更真實

移地教學,在過去一直是國內EMBA特有的課程設計,因為一般年輕學生大多負擔不起國外教學、參訪費用,對EMBA學生而言,移地教學似乎也更有跨足當地商業市場的附加價值。然而中山管理學院今年首度開辦的CAT計劃,卻是國內首度為一般研究生所設計的移地教學計劃。

CAT(該 學程簡稱CAT:C-Canada, A-Austria, T-Taiwan )計劃其實就是由中山管院和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奧地利林茲大學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at Linz)3校合作推動的 Global MBA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黃賀表示,該學程以Doing Business in Region(區域性商業)為主軸,由3校分別發展出區域特色與跨洲際的課程,來自3校的學生以國際團隊的方式在3個國家巡迴上課,學習亞洲、歐洲及北美 的管理經貿議題。

黃賀解釋,今年第1屆試辦的學生成員包含了5位台灣學生、10位奧地利學生以及2位加拿大學生,這批學生在今年暑假結束台灣2個月的課程(其中尚包含了一週的大陸參訪)之後,目前正在加拿大進行下一階段課程。

除了海外移地教學,海外實習也是各校下一步開展的目標。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的大陸、海外實習活動至今已實施了3年,地點包括大陸上海、青島、深圳等地,去年甚至有學生遠赴越南台商企業實習。逢甲大學在去年暑假也首次辦理大陸南京三商電腦與上海建築事務所的學生實習。

另 一個好消息則是,日前中華工程教育協會正式成為「國際交換生實習協會」(IAESTE)的合作組織之一,該組織自1948年成立以來,全球已有超過80個 國家/地區加入成為成員,並有超過30萬名學生體驗過跨國實習經驗。今後在大專院校主修與IAESTE所提供實習學科相關之在學生,皆可透過中華工程教育 學會申請跨國實習訓練課程。

當各大學積極端出跨海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打開學習視窗,這些資源都可提高未來畢業後,個人碩士學位的附加價值,千萬不要輕易錯過!戈顥芸(元智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她只花了半年念完研究所

71年次、今年剛從元智大學企研所畢業的戈顥芸,嚴格說來她只花了半年就念完研究所。

半年,對學生來說,很容易一下子就渾渾噩噩地度過。但戈顥芸先是在大四那年申請5年一貫的學碩士學程,在僅剩的1年研究所時光中,又花了半年到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管理科學系進行交換學生計畫。

戈顥芸謙虛的說,自己是因為不愛讀書,也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因此希望能用時間換取空間,雖然壓縮求學時間真的很苦,也在還沒充分學習到研究方法之前就得開始寫論文(戈顥芸在研一下學期出國之前就已完成畢業論文),但能早一點踏入職場,比其他同儕多一點經驗,再辛苦也值得。

回 憶起今年初還熱騰騰的出國經驗,戈顥芸表示,在史丹佛的3個月課程中,最有收穫的反倒不是專業領域,而是2門分別為研究生開設的語言課與專業溝通技巧。戈 顥芸解釋,語言課程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參加正式的學術研討,在課程中還安排每位學生至少模擬擔任一次研討會主持人,「主持研討會的過程全部錄影存證,期末 就要看著自己在錄影帶裡的糗樣寫下建議報告。」雖然始終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這門課卻也讓戈顥芸對國外的教學印象深刻。

另外一堂商業溝通策略,則讓戈顥芸學習到非常實用的技巧,包含撰寫履歷、電話行銷、向客戶做簡報等,都在回國之後的求職與工作中充分發揮。

今年6月底才回國的戈顥芸,8月中便開始到一家國際行銷研究公司上班。她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從沒考慮過要到一般MBA熱門的外商公司如P&G或花旗銀行工作,只希望能真正運用自己所學的行銷研究能力,「其實我真正想從事的是創意設計的工作,到電影公司也行。」

你不一定非得要像戈顥芸一樣辛苦,將時間壓縮得如此緊湊,但是如果能有像她一樣的海外學習經驗,相信絕對會是人生的plus。

國際化機會
遊學、交換學生、海外實習、移地教學

校 園營造國際化的環境有助引導學生學習,若能進一步提供各式各樣的學習機會當然是更迷人的親身體驗。逢甲大學每年編列250萬元設置翰海獎助學金,提供學生 暑/寒假期間前往海外遊學。逢甲國際事務處處長楊蜀珍強調,學校不是只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去玩,學生除了出發前後應修習學校所開之英語課程,回國後也必須擔 任該校生活英語學習志工。

交換學生計劃一直是學生最熟悉的國際化機會之一,對無法負擔出國留學的學生而言也是體驗外國文化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今 年剛從政大企研所畢業的學生余盈盈,去年申請到瑞典斯德哥爾摩交換學生半年。余盈盈表示,歐洲學校的國際交換生本來就多,和各國學生相處之後才發現原來自 己的國際觀如此糟糕,「由於歐洲學制不同,各國的交換生年紀甚至都比我們還小,可是他們卻很有主見、想得很遠。」回到國內,余盈盈也非常不習慣台灣的新聞 媒體,「國外的新聞媒體一打開就可以吸收很多國際知識,在台灣想知道國際大事真的只能看CNN了。」

曾經前往荷蘭參加交換計劃的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畢業生黃詩萍也有相同體悟。黃詩萍認為所謂的國際化,是能了解、包容不同文化。在出國前她很看重交換學生的經驗有助日後就業,但回國後她卻不再用那麼功利的看待這段異地求學的經驗,因為她認為最重要學習體驗是包容力。

余盈盈和黃詩萍目前分別任職於華碩以及IBM,也不約而同地負責了部份國際業務:余盈盈有一半的工作時間需要跟國外客戶溝通,黃詩萍則是公司外籍員工的人資窗口。在學期間的國際化經驗,對於就業看來還是有所幫助。

移地教學,讓體驗更真實

移地教學,在過去一直是國內EMBA特有的課程設計,因為一般年輕學生大多負擔不起國外教學、參訪費用,對EMBA學生而言,移地教學似乎也更有跨足當地商業市場的附加價值。然而中山管理學院今年首度開辦的CAT計劃,卻是國內首度為一般研究生所設計的移地教學計劃。

CAT(該 學程簡稱CAT:C-Canada, A-Austria, T-Taiwan )計劃其實就是由中山管院和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奧地利林茲大學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y at Linz)3校合作推動的 Global MBA 。中山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黃賀表示,該學程以Doing Business in Region(區域性商業)為主軸,由3校分別發展出區域特色與跨洲際的課程,來自3校的學生以國際團隊的方式在3個國家巡迴上課,學習亞洲、歐洲及北美 的管理經貿議題。

黃賀解釋,今年第1屆試辦的學生成員包含了5位台灣學生、10位奧地利學生以及2位加拿大學生,這批學生在今年暑假結束台灣2個月的課程(其中尚包含了一週的大陸參訪)之後,目前正在加拿大進行下一階段課程。

除了海外移地教學,海外實習也是各校下一步開展的目標。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的大陸、海外實習活動至今已實施了3年,地點包括大陸上海、青島、深圳等地,去年甚至有學生遠赴越南台商企業實習。逢甲大學在去年暑假也首次辦理大陸南京三商電腦與上海建築事務所的學生實習。

另 一個好消息則是,日前中華工程教育協會正式成為「國際交換生實習協會」(IAESTE)的合作組織之一,該組織自1948年成立以來,全球已有超過80個 國家/地區加入成為成員,並有超過30萬名學生體驗過跨國實習經驗。今後在大專院校主修與IAESTE所提供實習學科相關之在學生,皆可透過中華工程教育 學會申請跨國實習訓練課程。

當各大學積極端出跨海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打開學習視窗,這些資源都可提高未來畢業後,個人碩士學位的附加價值,千萬不要輕易錯過!戈顥芸(元智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她只花了半年念完研究所

71年次、今年剛從元智大學企研所畢業的戈顥芸,嚴格說來她只花了半年就念完研究所。

半年,對學生來說,很容易一下子就渾渾噩噩地度過。但戈顥芸先是在大四那年申請5年一貫的學碩士學程,在僅剩的1年研究所時光中,又花了半年到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管理科學系進行交換學生計畫。

戈顥芸謙虛的說,自己是因為不愛讀書,也自認不是讀書的料,因此希望能用時間換取空間,雖然壓縮求學時間真的很苦,也在還沒充分學習到研究方法之前就得開始寫論文(戈顥芸在研一下學期出國之前就已完成畢業論文),但能早一點踏入職場,比其他同儕多一點經驗,再辛苦也值得。

回 憶起今年初還熱騰騰的出國經驗,戈顥芸表示,在史丹佛的3個月課程中,最有收穫的反倒不是專業領域,而是2門分別為研究生開設的語言課與專業溝通技巧。戈 顥芸解釋,語言課程主要在教導學生如何參加正式的學術研討,在課程中還安排每位學生至少模擬擔任一次研討會主持人,「主持研討會的過程全部錄影存證,期末 就要看著自己在錄影帶裡的糗樣寫下建議報告。」雖然始終覺得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這門課卻也讓戈顥芸對國外的教學印象深刻。

另外一堂商業溝通策略,則讓戈顥芸學習到非常實用的技巧,包含撰寫履歷、電話行銷、向客戶做簡報等,都在回國之後的求職與工作中充分發揮。

今年6月底才回國的戈顥芸,8月中便開始到一家國際行銷研究公司上班。她對自己的未來很有想法,從沒考慮過要到一般MBA熱門的外商公司如P&G或花旗銀行工作,只希望能真正運用自己所學的行銷研究能力,「其實我真正想從事的是創意設計的工作,到電影公司也行。」

你不一定非得要像戈顥芸一樣辛苦,將時間壓縮得如此緊湊,但是如果能有像她一樣的海外學習經驗,相信絕對會是人生的plus。


轉載

[文章]如何成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

如何成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

How to be a Star Engineer
Robert E. Kelle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obert E. Kelley, "How to be a star engineer," IEEE Spectrum, pp. 51-58, Oct. 1999.)
翻譯:馬仕毅

在 1985年,我被問了一些問題,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找尋真正的答案。提出問題的是貝爾實驗室(那是仍然是AT&T的一部分,現在屬於 Lucent Technologies Inc.)。貝爾實驗室由全世界最好的大學中聘用了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然而, 最後只有少數的人真正發揮他們的潛力而成為卓越的工程師。大部分的新進人員發展成可以穩定地完成任務的執行者,生產力並沒有特別突出,無法幫助貝爾實驗室 在提昇AT&T的市場競爭力方面,做出顯著的貢獻。

貝爾實驗室想要知道的是:傑出的工程師和普通的工程師到底有什麼不同?傑出與否是由天份來決定?還是可以經由學習得來?可不可以設計一套提昇生產力的計畫來幫助表現平平的員工成為傑出的人才?

不 只有公司才會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由1985年開始,幾乎所有我遇到的工程師都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生產力。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出類拔萃,他們不喜 歡被同事的光芒所掩蓋。因此他們不斷地努力求進步。在現今的職場中,資源越來越少,工作的要求卻越來越多。全球化的競爭,購併風氣,企業裁員使得每位員工 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大,而可利用的資源卻比以前少。環顧你的四周,和五年前比較,那位不是比以前工作更努力,工時更長?誰不是待完成的工作一堆,好多的 電話和電子郵件還沒回?大家都在暗自擔心,如果不能再提高生產力,下一個被裁員的會不會是自己?誰不希望能夠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取得 一個更好的平衡點?每個人都聽過:更聰明地工作(work smarter),只是似乎沒人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我 和我的同事從那時起就開始研究公司和個人生產力的問題。來自貝爾實驗室,3M,及惠普公司總計超過一千位工程師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同時扮演了研 究夥伴及受試者的角色。為了瞭解傑出工程師的秘密,我們使用了問卷調查,直接觀察,工作日記,焦點團隊(focus groups),以及面試等方法來收集資料。並在適當的時候使用統計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及反覆的模型建立(iterative model building)等方法。

許多其他的公司也都參與了這個過 程,包含了以電機工程師為重心的Analog Devices, Fore Systems, Air Touch,以及一些包含其他領域工程師的公司如Shell Oil, Kimberly Clark等。這些公司採用了我們的生產力提昇計畫。有效地將表現普通的員工轉換成傑出的工程師,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們對於產生傑出表現的關鍵因素有 了更多的了解。

通往傑出之路

Lai及Henry在進入貝爾實驗室時,兩人的背景近 似。都是由頂尖的大學畢業,平均成績3.8(GPA)。都曾經在電腦公司做過暑期工讀,而且都 獲得教授的全力推薦。然而,在剛進公司的前六個月,兩人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來面對公司指派的工作。上午的時間,他們需要上有關電話技術以及貝爾實驗室工 作流程的課。下午的時間則參與一些暖身計畫(break-in projects),這是一些需要完成的次要工作,即使是做得很差也不至於對重要的計畫造成影響。

Henry像在寫畢業論文或是準備考試似的將自己關在辦公室中。他收集了許多的技術文件以深入了解最新的技術進展,只有在上廁所或是參加必要的會議時才會離開辦公室。他記得當時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我是否可以證明給我的同事看,在技術上我真的很行』

Lai 每個下午安排的三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指派的工作以及增進技術上的技能。一有多出來的時間,她會向其他的同事自我介紹,同時了解一下他們正在進 行的計畫。如果有同事需要幫忙或是時程的壓力很大,她會自告奮勇要幫忙。雖然她對新的工作環境文化不熟,她的同事們還是覺得很窩心。特別是這些本來不是她 的問題。

有一天下午,有一位同事正在和一個困難的程式奮戰,而整個軟體計畫的時程只剩一週了。Lai以前在修一門高等課程時學過一個新的 程式工具,她覺得應 該可以應付這個程式,所以她主動提出要幫忙寫這個程式,這樣她的同事就可以專心應付更大的計畫。另一次,有一些複雜的軟體工具需要安裝在每個人的PC上。 依照以前的作法,是由每個人自己在電腦上安裝,有問題自己解決。Lai在以前暑期工讀的時候也曾遇過類似的狀況,她覺得由一個人來安裝這個軟體到所有的電 腦上比較合理。因此她主動建議由她來做。但是這個安裝的動作比想像中要困難,總共需要兩週的時間。比她原先估計的四天要多出很多。她原本可以放棄這個建 議,但是她仍然將這個工作實行完成。雖然她有好幾天必須提早到公司並且加班到很晚,才不會影響到白天的上課及計畫的進度。

六個月之後,Henry和Lai都完成了他們的技術課程以及第一個任務。他們的計畫執行成效都被評估為良好而且具有技術上的競爭力。實際上,Henry的計畫成果在技術上可能要比Lai來的高明一些。

然而在同事之間的認同度方面,Henry顯然比較不足。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還好相處,同事們還是認為他比較像獨行俠。對於技術的部份相當熟練,但是未必能將他的技能和其他的同事分享。他的行事態度還是和在學校時一樣,只在乎個別的表現。

在另一方面,Lai給別人的印象就比較主動積極。她肯主動發掘並解決問題,即使那並不在她的責任範圍內。同事們都覺得她好像進入實驗室不只六個月了。當然,經理們也注意到了Lai具有成為傑出工程師的特質。已經開始考慮要讓她參與更重要的計畫了。

大 部分的人(如Henry)都對於傑出工作能力的成因有自己的理論,然而,大多數都錯得很離譜。過去14年來,我們對於傑出工程師的成因,有許多令 人吃驚的發現,也打破了許多很普遍的迷思。我們的第一個發現是:老闆們和同事們眼中的傑出人才往往差異很大。我們首先請經理人列出他們心目中的傑出人選, 然後再建議他們篩選這些人選,請他們想一想如果他們有很重要的計畫要執行,或是重大計畫有什麼緊急狀況,需要特種部隊來解決問題,或是自己要出來創業,需 要聘請一些高手時,誰是最佳人選。當我們將這張表拿給表現傑出的工程師們看時,他們往往對老闆們的選擇嗤之以鼻。『Joe怎麼可能會入選?他已經好幾年沒 做什麼事了。還有,Maria 怎麼沒在上面?每個人有問題卡住了或是需要新點子時都會去找她。』

這個反應的差異讓我們停下來重新思索。我們往後退了一個步驟,重新要求經理人以及工程師中的高手分別列出那些人的績效比其他的同事高出許多。特別是做事方式讓其他人佩服的。我們想要排除那些不擇手段獲取績效的人,往往他們對組織造成的傷害大到可以抵銷他們所有的貢獻。

這個步驟的結果是:兩方所提出來的人選當中,只有大約百分之五十的人是重複的。優秀的工程師和經理人對於誰的表現比較好,大約有一半的機會是看法不一致的。

在 我們最早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中,我們對受試者做進一步的挑選。只有在經理人及同事們眼中都表現傑出的工程師才會成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在之後研究 3M公司時,我們把客戶的看法也考慮進去)。我們同時也考慮了他們所獲得的獎項,榮譽,及考績獎金的數目等。另外,專利及發表文章的數量也會列入考慮。這 些條件都滿足的傑出工程師就構成我們研究的對象,由其中分析傑出表現的成因。

為了要分出表現平平的表現優異的員工的主要差異,我們請教了高階主管,中階主管,工程師,以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由這些結果中,我們累積了45個主管們及工程師們都覺得會影響傑出表現的主要因素。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大類:

· 一、認知類的因素:比較高的智商,邏輯推理能力,及創意。

· 二、個性因素:自信,野心,勇氣,以及是否相信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

· 三、社交因素:人際關係,領導能力。

· 四、工作及組織因素:與主管的關係,工作成就感,對於薪資及獎金的態度。

接下來,要找出這45個因素中那些是影響傑出表現的重要因素。我們對數百位表現傑出及表現普通的工程師做了為期兩天的測試。我們同時也做了資料的蒐集及分析,建立詳細的個案歷史資料,和員工及僱用他們的主管面談。同時也請他們提供自傳及個人的檔案資料。

令 人困惑的是,經過兩年的研究,我們的資料顯示不論是認知因素,個性因素,社交因素,或是工作及組織因素都無法作為分辨出傑出表現的有效因素。對於 上面列的所有傳統因素,無論是單獨或是合併分析,答案都是一樣:無法藉以分辨出普通工程師和傑出工程師。我們用了十幾種比較資料的方式,將電腦分析應用到 極限,然而,每次的執行結果都讓我們當時覺得:我們的分析方法一定是有什麼嚴重的錯誤。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分辨一個人是否會有傑出表現的因素。

難道是另有一些關鍵因素我們還沒有發現?難道我們原先以為的主要因素:認知因素,個性因素,社交因素,工作及組織因素完全與傑出表現無關?

我 們研究結果的長期效應是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傑出表現的迷思。而事實上,在我們之後的研究發現:其他的因素也其影響力。只是大部分的工程師在進入職場 時,早已具有足夠的潛力可以表現得卓越非凡,然而最後卻成就普通。成就傑出表現的原因並不在他們擁有什麼,而在於他們如何應用他們所擁有的特質。傑出表現 之謎其實在於如何將他們的天分轉換成生產力:就好像將位能轉換成動能一樣。我們的結論是:傑出的表現是努力得來的,與天份無關。(Stars are made, not born.)

九個工作策略

好 了,如果你是一個希望能夠提高生產力,增加自己智慧資產的工程師。你該如何做才能讓別人覺得你表現傑出呢?在我們這個研究之前,這個答案並不存 在。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在職場中,沒有任何地方在教培養傑出表現的工作策略。大多數的人藉由試誤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然而,許多計術上極有競爭力的工程師因 為在這個過程中犯了太多錯誤,使得他們的整體表現僅僅比平均稍高一些而已。例如,他們可能沒有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或者是他們在對整個組織重要性不高的方 面主動積極。

我們發現,改變你做事的方法以及和別人共事的方法是有必要的。表現傑出的人事實上做事的方法和其他的人有相當的差異。他們將他們的工作策略融合到每天的表現中,產生一個前後一致的行為準則。任何一位具有足夠聰明和動機的工程師都可以獲得卓越表現的能力。

盡管如此,這種生產力的發揮並不是像大爆炸一樣的釋放出來。也沒有魔法藥丸或是神奇子彈可以讓你瞬間出類拔萃。而是藉由九個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工作策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以下依照重要性排列,分別介紹這九種工作策略。

1. 閃亮的軌跡(Blazing trails)

你對於之前提到的Lai和Henry的看法是什麼?你是否覺得Henry被低估了因為他只強調技術上的競爭力並不公平?或者Lai受賞識只因她會閒聊?

一 般的員工,如Henry,腦海中的主動積極是:想出一些新的想法可以讓他們的工作做得更好,或是在公司主動幫忙一些額外的事情,例如規劃年度野餐 或是號召同仁去捐血。實際上,Henry覺得他自己很主動,『我收集了最新的技術文件並學習了最新的軟體工具,因而我可以將我的指派工作做得極好。沒有人 叫我做這些。』Henry這樣告訴我。

Lai很清楚而Henry並不了解的一個關鍵是:只有特定的行為才能讓別人覺得你主動積極。主動積極的真正意涵是:

· 主動追求超過自己職權範圍的更大責任(例如Lai主動幫忙安裝新的軟體工具)。同時仍然能夠完成自己的主要任務

· 能夠額外付出心力來幫助其他同事或是團隊,就像Lai主動幫助她的同事應付難纏的程式。

· 當有重要的任務出現在每個人職權中間的灰色地帶時,能夠主動承擔起責任,並且將任務完美達成

對於認定的目標或是計畫,不屈不撓地堅持直到成功地執行完畢。就像Lai在幫忙安裝軟體時以加班的方式完成原先的構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唯一值得主動去做的事是發明一個商業上成功的新產品,比如說發明物件導向的Java語言。如果你花了許多心力,卻無法在華爾街日報頭版上刊登一篇讚美重大貢獻的文章,那你主動的努力就白費了。

然 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傑出的工程師都堅信:雖然他們非常期望夠主動積極地做出巨大的貢獻,日常中的小貢獻,日復一日地累積起來,也可能造成同樣的 影響力。不只這樣,他們發現通常一個重大的發現是在一連串較小的努力之後,慢慢形成的。如果你自己的工作態度是不注重在小地方採取主動的態度,則你所累積 的貢獻會逐漸乾涸,而重大的突破永遠都沒有機會發生。例如,Lai主動幫助同事處理一個繁瑣的程式,可能可以讓她的同事獲得一個喘息的空間,而這正是在工 作上要產生有意義的突破所需要的條件。

傑出的工程師同時也相信,你可以主動做出貢獻的程度會和你的經驗直接相關。Lai在還是新進人員 時,大家並不期望她承擔太大的責任,但是她主動對周 遭的人做出一些小貢獻為她的同事帶來一些意外的驚喜。同時也很快地讓其他人認同她是一位有生產力的工程師。當她越來越有經驗之後,大家才會開始期望她能夠 主動地承擔更高難度,風險更高的任務。

我們對Lai, Henry及其他數百位其他工程師的觀察發現,對於任何一個有競爭力的專業工作者團隊,新進人員必須展現主動積極的精神。這樣的態度不只會讓主管感到滿 意,更重要的是,你的同事和客戶也會因此而欣賞你的表現。同事們期望中的工作夥伴不會將自己侷限在職務說明書中所列舉的任務中。他們希望他們的同事可以像 Lai一樣願意做超過自己職權範圍以外的任務。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一個新進的人員的工作份量比自己少,自己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需要能夠延伸自己責任 範圍的工作夥伴,無論是和同事更能搭配,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或是更能應付市場的迅速改變。

不只是主管和同事,客戶們也會期望他們所接觸的員工具有這些特質。如果一個新進人員沒有辦法滿足這些期望,他們可能會和Henry一樣,被歸類為有能力但是生產力不足的員工,無法對整個團隊做出正面的貢獻。

2. 知道該問誰(Knowing who knows)

一般的員工對於建立人際關係網路的想法僅止於有管道可以得知最新的辦公室八卦,或者是和自己領域中的人及獵人頭公司的主管保持聯絡,以便於日後可以轉換更好的工作。

傑 出的工程師除了上述的管道之外,另外維持了一種更重要的人際關係網路。因為他們了解,目前社會資訊過載的程度已經使得很少人具備完成工作所需的所 有資訊。他們可能具備50-80%的知識,但是除非有辦法能夠將剩下的部份補起來,否則他們的工作就無法順利完成。有效的人際聯繫正是他們補足資訊不足的 方法。

善於利用這個聯繫的人很清楚必須事先和各領域的專家建立可靠的雙向聯絡管道。這個聯繫網路中的專家們可以藉由彼此的幫助完成手邊的重要任務。建立這個網路的主要的目的,是希望盡可能地降低本身的知識不足以勝任新工作的機會。

有效的人際網路和一般人的人際關係有兩個最大的不同點:一是有效的人際網路包含了對的人,二是獲得回應的速度快。

他們所認識的專家可以第一時間就提供正確的答案。一般人則比較常得到錯誤的資訊,通常是因為問錯人,或是知道答案的專家並不在他的人際關係網路中。他們可能因而被誤導,或是繼續盲目摸索。

反應迅速的的人際網路可以使得優秀的工程師迅速的獲得自己所缺乏的資訊,而能夠比其他的人更早繼續進行工作。假設他們花了半天的時間來來問到他們所要得答案,其他的人大概要花一兩天的時間,而且通常得到的還是錯誤的資訊。長時間下來,累積的差異相當可觀。

優秀的工程師因為建立了更有效而且更迅速的網路,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提昇而能夠超越普通的工程師。即使是具有相同的天份,光靠自己總是有所不足。

Andersen Consulting, 一家國際性的顧問公司,指派公司的一位資訊技術顧問 Claudio 來撰寫一份時限很緊的合約提案。這是一份五十萬美元的合約,內容是提供生物技術公司所使用生物化驗程序的資訊技術支援。

Claudio記得他有一個大學同學現在在生物技術領域中最有名的公司Genentech Inc.上班,因此與她聯絡,而她則介紹了一位專攻生物化驗程序的同事給Claudio。僅僅用了兩通電話,他就獲得了完成他的合約提案所需要的資訊。

發 生在Claudio的另一位同事,Newt身上的狀況就不同了。和Claudio一樣,Newt也需要相同的資訊。但是Newt並沒有運用自己的 人際網路,而採用了公司的建議,將他的問題貼在公司內部的電子留言板上。第二天,他發現電腦內有40個回應等著他去處理。這些回應的答案有許多是彼此互相 牴觸的,但是由於他並不認識這些提供回應的人,無法判斷其中回答的品質。他只好一個一個的去了解和確認這40個回應的內容。

因此,當Newt還在為他獲得過多的資訊而傷腦筋時,Claudio已經利用他有效率的人際網路將兩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針對資訊獲得的問題,目前高級主管們普遍的作法是以改進公司內部電腦網路作為解決方案。主管們花了數百萬美元的經費在新增電腦硬體及軟體上面,相信像Newt這樣的員工可以用email解決他們的困境。

但是成功的人際聯繫通常建立在一對一的直接溝通上,比較不人性的電腦網路廣播往往效果不佳。傑出的工程師會花許多精神在建立,維繫,及運用由一群專家們彼此互通有無所組成的高效率人際關係網路。和其中有沒有使用高科技沒有直接的關係。

3. 主動的自我管理(Proactive self-management)

一般人相信自我管理的意義在於對於時間及計畫的控制。如果他們的工作可以在原訂的時程,預算,及規格之內完成,則他們的自我管理一定沒有問題。

傑 出的工程師們知道主動自我管理的真正內涵決不只是時程及計畫管理。這兩項是每個員工都應該做到,而且是公司付錢請他們完成的。傑出的工程師的工作 策略在於主動地創造機會,影響工作上的決策,在工作上表現得極端優異,並且開創自己事業發展的方向。這樣的態度可以使他們加速累積工作經驗和才能,使得他 們在公司中的價值增加。

Elena在一家提供汽車工業先進陶瓷材料的公司從事研發的工作。她向公司提出出差申請,希望能夠去參加一個生產 力及品質的研討會。由於這個研討會 的內容和她的工作沒有直接相關,而且出差預算已經快用完,她的上司並不同意。Elena並沒有因為這個決定而打消念頭,因為她相信參加這個研討會會使得她 在公司中更有價值。她用了自己的假期去參加這個研討會,並且自付旅費。

在會中,她發現歐洲正在發展一個新的品質標準ISO 9000。這個標準建立了一些投標要求,目的在確保原料,產品,及生產程序的更高品質,使得歐洲的公司在全球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如果像她公司這類提供原料的公司無法滿足這些要求,將無法參與歐洲的標案。

回來之後,她變得更活躍。她利用自己的時間研究ISO 9000的要求,並且利用午餐會議的時間向她的工作團隊解釋。很快的,她的同事們也開始重視這個議題,並且試著說服他們的上司提早準備歐洲的ISO 9000投標要求對於公司將有很大的幫助。

高 階的主管們比較難接受他們的觀點。他們懷疑歐洲會形成制定標準的共識,更別說是強制執行新的標準了。然而,Elena不斷嘗試讓主管們了解,她會 寄一些文章或是她寫的備忘錄給他們,提醒他們第一家符合這個標準的好處。最後,最高主管們看到了一些實質的好處,因此決定採納這個想法。現在,歐洲已經是 他們公司的最大客戶,同時,品質的提昇也對他們的美國市場有幫助。

Elena的自我管理使得公司經營得更成功。即使她的主管並不支持,她 仍主動積極地提昇自己的價值。同時,她也看到了提昇公司價值的機會。最 後,Elena的作法強調了各個工作策略是互相結合的。她的自我管理同時包含了主動積極-有意願做超過她的職務範圍,甚至超過她的上司,而達成一個所有人 都受惠的目標。而能完成這些的關鍵在於:她不輕易放棄。

4. 掌握全局(Getting the big picture)

一般人都有目光短淺的問題。他們只由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並且將自己侷限在相同的觀點。

傑出工程師反而時常跳脫自己的角度而以許多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我的客戶會怎麼想?我的競爭對手的想法是什麼?我的同事呢?我的上司和公司的股東又在想什麼?』由於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視野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因此他們能對產品做出改良,或是對問題發展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傑 出工程師的觀點是由累積足夠的經驗而發展出來的判斷模式。Sarah在她獲得電腦科學的碩士學位之後在矽谷找了一個軟體開發的工作。在求學以及工 作的期間,她用一本筆記本來紀錄她對時常發生的問題及解決方式的觀察。每天晚上,她會仔細閱讀她的筆記本,像偵探一樣尋找問題的模式及其中的線索。

依 Sarah的實務和經驗,她和其他的新進人員一樣表現不錯。然而,她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她對於軟體以及電腦邏輯內部的了解。同事們很快就發現 了她的洞察力,當有重大的障礙無法突破時會來尋求她的幫助。而這也提供Sarah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接觸到一些她原本工作不會碰到的問題。

在 任職滿一年時,Sarah做了一件同事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她請求調到軟體測試部門。測試工作時常被誤認為是次一等而且前途發展有限的。軟體 測試人員的工作主要是檢查其他人的成果,確認軟體的執行和預期中的相同。和其他的研發工作相比,測試工作少了一些開發新產品所帶來的個人成就感。由於他們 總是帶來壞消息,例如軟體的臭蟲或是品質的問題,軟體開發工程師即使知道是必要的,通常也是很不情願,甚至略帶敵意地容忍測試人員的存在。

但是Sarah將測試工作視為一個新的機會,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她自己的工作。她將會廣泛地了解造成軟體錯誤的原因。可以在一兩年之內累積大量的經驗。同時,可以和最重要的客戶合作,一起開發客戶眼中合理的測試程式。

在這個過程中,Sarah可以學到在將來的軟體開發時,如何避免本質上及觀點上所會犯的錯誤。同時,測試工作也使得她有機會了解她同事們的觀點。她由同事們開發軟體的問題及排除的過程中學習到相當紮實的技巧。

兩年後,當Sarah重新回到軟體開發的工作時,她在測試部門的訓練開始展現在工作上。她的同事們很快就認定她是軟體大師。Sarah成為他們公司的軟體專家,帶領著公司在矽谷中力爭上游。

像Sarah這樣的傑出工程師,可以分辨不同觀點中的細微差異。這並不是因為有天份。而是因為他們主動追尋,並且將這個特質轉換成實質的幫助。

5. 正確地追隨(The right kind of followership)

一般的工程師相信,擔任追隨者角色的重點在於嚴守分際,毫不遲疑地接受命令,同時不對主管造成威脅。

然 而,傑出的工程師很早就了解到,副手還可以有更正面的貢獻,一個傑出的第二號人物的真義在於專心做出幫助。他們主動而且積極地投入對組織(及主 管)的成功有幫助的事,同時,對於該做什麼及如何做,他們可以做出獨立而決定性的判斷。一個好的追隨者可以和主管充分配合來達成整個組織的目標,即時他和 主管之間的個性及工作文化並不相同。

這點可能會另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一般人認為傑出的人應該都是主管或是焦點人物。通常,傑出的副手對主管所做的幫助在於對於可能有困難的地方事先提出警告,做一個心思縝密的共振板,或是質疑主管決定的正確性。

在 許多的科技公司中,公司相信客戶真正的需求和知識員工所認為最好的必須做出區別。我常常聽到老闆們和我抱怨當客戶需要的只是一部道奇車,而他的員 工們卻造了一部勞斯萊斯。技術員工往往對於製造出最好的相當執著,他們希望能把最先進的技術都用在產品中,即時這樣會造成時程延誤及增加預算。

但是有時對錯不一定是絕對的,一位貝爾實驗室的優秀工程師在主管質疑他做了額外的功能時據理力爭。他的主管希望能夠在電話交換機中採用簡化的轉接功能來提前完成產品提供給客戶。

她說:『先別管這些額外的功能,這個客戶寧可現在就有一個基本的機器可以用,而不希望因為一個更強的功能多等一個月。』

她的工程師回答:『未必是這樣』。並且和她坐下來討論這個產品對這個客戶及其他客戶的的短期和長期目標。

『沒 錯,短期內對這個客戶來說,這樣做可能有好處。』她的屬下說。『但是這樣做也有風險,他們可能會把我們歸類成較低階的產品線。同時,如果我們現 在將這個額外的功能加進去,我們已經在進行中的下個客戶的產品開發會省很多時間。不過,我們還是再和客戶確認一次他們的想法。』

這位優秀的追隨者了解他的主管最關心的問題。同時,他也試著將她的觀點轉移到他們共同的整體目標。在可能的狀況下,傑出的追隨者可以稍微修正他們的方向使得他們的努力和公司的目標吻合。不行的話,他們只好另外找一個更適合的公司。

6. 團隊合作(Teamwork as joint ownership of a project)

一般的員工所了解的團隊合作是在計畫進行中或是解決問題時和他人合作,並且做好自己的部份。

傑出的工程師對團隊合作有更高一層的看法。他們將之視為一連串複雜的技巧,包含了參與設定共有的計畫目標,團隊承諾,工作紀律,時程,及分享團隊成就。同時,這也包含了主動促進團隊的互動–讓每個人都覺得是團體的一分子,處理衝突,並幫助其他成員解決問題。

有一個醫療器材供應商由於醫院對於他們最新型的加護監視器失效十分不滿,因此成立了一個危機處理小組來處理這件事。這個儀器會不定時的發出錯誤緊急的警告,使得病患和醫療人員都很困擾,醫療人員時常匆忙趕來處理緊急的狀況,才發現完全沒有問題。

這個處理小組包含了五個部門的專業人員,包含了生產,研發,及客戶服務的人員。在這個小組的7位成員中,只 Aiden最為優秀,他原本是一個工程師,為了多了解客戶服務相關的事務而調到客服部門。

在 小組第一次會議進行到了第 3 個小時的時候,成員們對於該立即採取的行動起了激烈的爭執。Ewing,一位53歲,在公司已經服務25年的生產工程師,希望說服其他人繼續派遣修護人員 到醫院維修。而 Julie,一位研究部門的新進人員,則希望能夠比照嬌生公司處理 Tyleno l事件的先例,全面回收產品。

隨著討 論的進行,Ewing 和 Julie 的爭論越來越白熱化,同時也越不文明。Aiden發現他自己以及其他人開始感到沮喪及煩躁。為了不讓這種狀況持續發展至不可收拾,Aiden 將他的感覺提出來,並且建議休會10分鐘,讓大家休息一下來想想有沒有轉圜的方式。

當會議繼續進行的時候,Aiden 請 Julie 來代言 Ewing 的意見,同時請 Ewing 替 Julie 的看法辯護,試著利用這種方法來打破僵局。雖然 Julie 和 Ewing 有點不太情願,這個策略有效地削減了逐漸升高的緊張及憤怒。這時,其他的小組成員開始腦力激盪,提出可能的想法。一位很有經驗但是害羞的設計師 Eloise,坐在角落的位置而且整天都還沒有發言。她用很溫和的聲音提出她的看法:『由於並不是每一家醫院都有相同的抱怨,我們是不是該先找出為什麼這 幾台機器會持續發生問題?或許這些機器本身一開始就有故障,也可能是這些機器安裝的醫院有一些特殊的地方。與其全面回收所有的產品,不如只將有問題的機器 收回來,同時檢查所有的設定資訊來查出到底問題出在那裡,說不定是磁場太高之類
的現象造成的。』

她講完時,並沒有其他的成員回應她的想法。討論繼續進行了幾分鐘之後,Aiden 加入討論並提醒大家:『我不確定是不是每個人都聽到剛剛 Eloise 的建議,我想她的方法應該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事件,現在是不是可以請妳再說一次給大家聽?』

Eloise 再一次地提出她的想法,Aiden 注意到這個建議不但展現了對客戶的問題認真回應,同時也比全面回收成本低。其他的小組成員開始支持 Eloise 的方法來化解僵局,然後開始討論後續的議題。

如果不是 Aiden 出面干涉,Ewing 和 Julie 可能還在爭吵,Eloise 的意見可能永遠不會被注意到,整個小組不知道還要掙扎多久。雖然 Aiden 在小組中的角色是客戶服務部門的代表,他做了超越他職責的努力而增進了團隊的效能。

7. 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Small-l leadership)

一般人很著迷於大領導者的領導風格 (Big-L Leadership): 大願景,大魅力,大成功。對他們而言,領導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天份。擁有這種天份的人能透過掌權來炫耀自我,對最重要的事情有決定權,同時對於向下授權之類的事並不感興趣。

傑 出的員工則將領導能力視為一種工作策略,運用於自己的專業能力及影響力來說服一群人團結起來,一起完成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努 力:幫助團隊創造一個清楚的願景,建立信任並獲得承諾來努力完成任務。爭取足夠的資源以順利達成目標。同時指導整個計畫的進行直到順利執行完畢。

我 們都知道有些人非常聰明,卻沒辦法領導最小的計畫。除了智力之外,還要具備其他的能力才能展現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Small-l leadership)。小領導者了解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而大領導者則專注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工作風格,與自己的目標。小領導者知道他們必須考慮所 有團隊成員的需求,技能,渴望,及權力。

這種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以外的領導風格在職場現實上是比較有生產力的。小領導者通常對於他所領導的 團體沒有正式的職權。同事們只有在確定團隊中的領導 者對於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一樣重視時才願意參與。因此,要將團隊組合起來需要和所有的成員互動,溝通,這對於大領導者而言,是浪費寶貴的領導時間。然而, 一個願意和所有團隊成員同甘共苦的小領導者,往往比最有魅力的大領導者主管更能獲得成員的忠誠及信任。

傑出領導者的最大秘訣,也是和大領導者及表現普通的領導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他們不會假設他們對於其他人的一切事情都能完全掌握。大多數的大領導者相信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他們知道什麼是對成員及狀況最好的處置。

傑 出的小領導者總是會先詢問成員的意見,即使他們覺得他們已經知道結果。Anithia, 一位德商公司在美國的軟體設計師,在開始計畫之前一定會先驗證她對同事們想法的假設是否正確。當她被指派去帶領一個開發網路軟體的計畫時,她在第一次的會 議就先詢問成員們對於工作角色和任務的意見。

『John, 在上次和你一起執行計畫時,你曾提到你希望能有更多的硬體經驗,目前還是這樣嗎?因為這個計畫硬體的部份非常重要。』

Anithia 像一個認知心理學家一樣暫停自己的假設,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成員們可以表達他們目前具備的技能以及他們對於計畫的期望及需求。 因此,她可以將任務的分配和成員的能力及興趣做更好的配合。她希望能夠避免將她的同事定型,不要像好萊塢製作人一樣製造演員的刻板印象。

當 然,身為員工不可能總是獲得所有想要任務與福利。但是,沒有正式職權的小領導者可以藉由真誠的聆聽及試著滿足部份的需求來贏得認同。同時這個努力 溝通的過程也可以為計畫打下互信的基礎,幫助度過計畫遇到困難時無可避免的壓力。在某一個技術領域展現優越的實力可能可以幫助一個傑出的工程師被指派為團 隊的領導者。但是小領導者知道階層的力量並不能延伸到人際關係這一方面。他們會試著創造出一種氣氛,讓成員們感受到『我們是在同一艘船上』。

Anithia 所領導的計畫後來客戶的反應非常好。在年終慶功的晚宴上,北美部門的總裁對Anithia大加讚賞,邀請她一起到台上來表揚這個計畫 及她以前所領導計畫的成功。他說:『如果我們公司有500個像Anithia這樣的人,控制整個北美市場是遲早的事。』然後,他請Anithia講幾句 話。

就像許多演員獲得奧斯卡獎時一樣,Anithia可以很快的講一些感謝上司及成員的話。而她卻不是這樣做。她邀請了所有的團隊成員一 起到台上來,請 其中的一位將所有的人介紹給大家,然後她說:『這個計畫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沒有每一個人的貢獻,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我們對於這個計畫感到很驕傲,非 常高興你們也這樣想。』然後他們一起對大家鞠了一個躬。

8. 精明(Street smarts)

一般人多半太專注在討人喜歡,以為這樣是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的方法。他們要不就是對於辦公室內的政治問題太過關心,要不就是故意裝作完全不在乎。

傑 出的員工了解任何的組織中都有許多正當而互相競爭的利益。藉由他們對組織運作的理解力,可以幫助他們在這些互相牴觸的競爭中,促成合作,凸顯衝突 的部份,並且讓任務順利完成。這個動作包含了具備處理個人及團隊動態的傑出運作能力,知道何時該避免衝突,何時該正面對決,同時知道如何將可能的敵人轉化 為盟友。

記得Sarah嗎?在第4項工作策略中提到的傑出軟體開發工程師。雖然她的同事都覺得她瘋了,她仍然自願請調到測試部門。這個動 作不但讓她對她的工 作有不同的觀點,她同時也知道那些人會和她日後的工作相關,並開始建立良好合作的關係。這種組織上的聯繫不但可以提高她的地位,還可以讓日後工作上的互動 更加順利。

在第3項工作策略中提到的Elena,運用了大量的組織運作機智來影響她的公司,將營運的焦點轉移到ISO 9000及歐洲市場的機會。首先,她利用午餐會議的機會將她在研討會中學到的傳授給她的同事。在她對這個議題更加了解之後,她舉辦了更詳細的訓練課程。同 時,她向她的上司仔細解釋這個特殊標準對公司的好處,並且藉由寄送關於業務及營收潛力的相關文件及備忘錄慢慢遊說管理階層。當然,在和更上層的管理者接觸 之前她一定會先得到她上司的准許。接著她開始訓練她的其他同事如何贏得歐洲客戶的標案。由此可看出,在她試著推銷她的想法的同時,她將這個想法和公司的重
要目標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很注重組織運作的禮儀。

9. 呈現(Show and tell)

一般員工認為呈現就是利用炫目的簡報,長篇的備忘錄,或是公開展示自己的成果來吸引管理階層的注意。他們的重心擺在自己的形象以及自己所要傳達的訊息,而不是擺在聽眾。

傑出的工程師則會仔細篩選所要表達的資訊,以最有效,最友善的格式來傳遞訊息並說服特定的聽眾。就最高層次而言,呈現的意義在於對於特定的聽眾選擇適當的訊息,或是對特定的訊息選擇適當的聽眾。

呈 現的重要性是無法迴避的。一位專業人員如果無法有效地以簡報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想法給其他的人,在現今的職場中要生存是相當艱苦的。對於大多數的知 識工作者而言,這裡討論的重點並不是大型的演說,像比爾蓋茲在超大型的會議中心以最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及電腦特效所做的展示。而是針對在公司內部的小型會議 室中,對5至20位聽眾所做的簡報。簡報的聽眾多半是同事,上司,或是客戶。而內容多半是技術性的或是與產品相關的議題。

對傑出的專業人員而言,簡報準備的過程比較複雜。我們的研究觀察到呈現的表達方式會逐漸修正,由單純的傳達資訊轉變為對訊息的塑造。傑出的工程師通常精通將訊息傳達給特定的對象,說服聽眾接受所要表達內容,及事先對可能產生的批評做出準備的能力。

一般人最常見的錯誤會發生在由單純的資訊傳達,提升到試圖運用這個訊息發揮影響力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聽眾的組成已經大不相同了。然而,他們呈現的風格及的結構卻維持和原來一樣。

一位財星500大企業的勞工關係經理在和公司的工會協商新的合約時,面臨了必須降低醫療照顧成本的問題,他以極佳的呈現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協商的過程中,他所擬定的計畫必須同時被公司的最高主管及工會接受。

他 的主要處理方式是將相同的資訊塑造成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先他針對一群較低階的工會職員進行為期一週溝通,每天簡報一小部份的資訊。他發給他們 清晰而容易閱讀的講義,讓他們可以複製給所有的工會成員。講義的內容淺顯得讓人可以快速理解。這個呈現的主軸在於傳達一個訊息,如果工會同意改變醫療照顧 的計畫。公司承諾將所省下來的資金用來更新老舊的工廠設備,使得工廠更具競爭力。同時降低關場及失業的風險。

而他稍早對公司的執行長及副 總裁所做的簡報基本上含有相同的資訊,但是卻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包裝。首先,和對工會簡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互動的時間少 了很多。因此,大部分的資訊包含在一份詳細的報告中。他以其中有一個很具有說服力的章節來建議接受新的計畫。此外,他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對公司的執行長 及董事長進行簡報來加強他的論點。

他在簡報中強調,如果管理階層執意改變醫療照顧計畫而沒有任何有創意的補償計畫,工會將不會同意而使協商幾乎不可能進行。他提醒公司目前才剛進入一個快速成長期,股東們可能無法忍受員工罷工。

雖然雙方陣營都對他的計畫有一些批評,然而,這位優秀的協商者已經將這個計畫的基礎打得很穩固了。到了最後,管理階層及工會都接受了他的建議案,只做了小部份的更動。

在這個案例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呈現技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一般人和高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了解你的聽眾,並且藉此塑造所要傳達的訊息。

Meara 的工作是設計影像傳輸軟體,可以透過電話線路在醫院的急診室之間傳遞X光片,心電圖指數,及即時的電視畫面。她用了一個電視短片作為簡報 的開頭,來對急診室醫師及醫院主管介紹她的團隊所設計的最新軟體。短片以汽車的緊急煞車聲和救護車的警報聲開始,一個小孩被緊急送入急診室,一位醫師開啟 她們公司的儀器並且說他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可以來挽救一條年輕的生命。

她說:『我們目前的進展可能可以挽救這個孩子,或是你的孩子的生命。在我們計畫進行中,我們不斷的觀看這個短片來提醒自己,盡量將產品做到最好有多重要。現在,請和我們分享我們的成果。』

為 了展現新的軟體和之前版本的差異,Meara使用了電子計時器搭配心跳聲做示範。首先,她使用舊版的軟體,在所有的聽眾還在等待螢幕上慢慢傳來的 畫面時,計時器已經跑完了,心跳聲停止了,手術室的警告燈也熄滅了。而當使用新的軟體展示時,畫面傳輸的速度變快,在計時器停止之前已經完成影像的傳輸。

然後Meara向她的聽眾解釋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為了縮短傳輸時間所做的努力。包含了那些嘗試是有幫助的,那些則沒有用,以及其中的原因。她將技術上的論點和醫療專業人員挽救性命的過程戲劇化地編織在一起。

Meara藉著讓她的聽眾們感受到自己的孩子被送進急診室的恐懼,吸引聽眾們的注意力到公司的產品。然後戲劇性地展示了新產品的價值。

成為閃亮的明星

我 們對於我們的生產力提昇計畫做了長期的成效評估。觀察工程師們在學習了這些工作策略之前和之後生產力的差異。在過去的7年之中,有超過 1000 位美國及歐洲的專業工作者受過這個訓練。這個訓練課程曾經授權給專業的訓練機構,同時也有大學將這套計畫用於課堂上以及職員的成長計畫。

為了提供評估的基準,我們訪問了主管,傑出的工程師,及一般的員工,請他們列出明顯顯示出生產力提昇的衡量標準。在經過許多次的反覆實驗之後,我們確認了滿足這些衡量標準的員工,在生產力上確實有明顯的提昇。

然後我們訪問了 300 位參加者及 300 位沒有參加人員的直接主管,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評分,第一次評分是在參與計畫之前,第二次則是在完成計畫之後 8 個月。

在這個主管評分的分析中,參與計畫的人員在生產力上都有顯著的提昇。參加過這個訓練的工程師不但解決問題的速度變快,工作產出的品質也提昇了,同時不斷地讓他們的客戶感到驚喜。

這個傑出工作策略的計畫並不是用來矯正生產力低落的員工。參與計畫的人員中,有30%是本來表現就已經很優秀了。然而,他們生產力的提昇仍然是相當顯著。

生產力提昇最顯著的是女性及少數民族的工程師。根據他們上司的說法,參與計畫前後的生產力差異平均值可以達到400%。

這個訓練計畫的成功驗證了我們研究的主要發現。要大幅提昇生產力並不需要魔法。當一個工程師表現平平時,通常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學過可以提高他生產力的工作策略。一旦他了解了這些策略,他就開始邁向傑出之路。


轉載

[文章]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

一,前言:
又到了碩士班、博士班入學,尋找指導教授的時間,我很喜歡和同學分享經驗,但似乎最有效率的作法,是把他寫下來,讓有興趣的同學參考。這篇文章是希望整理自己在研究道路上的一些體驗,絕不是什麼定律,也絕不適用於每一個人,只是分享一些經驗,給同學一些參考或是借鏡。

二,瞭解自己的需要和目的:
說 到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應該打從有了繼續深造的念頭說起,為何要花兩年時間唸個碩士,花個3-5年唸個博士呢?是因為大家都唸,不唸很奇怪?還是想要有多 點收入,以後升遷容易?還是真的想從研究生的訓練裡來提昇自己的能力。我覺得首先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唸個學位帶給自己的又是什麼?如果期待碩士帶給 你的是加薪,升遷,我想念碩士應該不是一個最有效率的投資。對我來說,研究生是一個訓練,訓練自己更有效率地使用知識與資料,更有效率,更有系統,更科學 的發現與解決問題。這個訓練的結果或許會反應到未來工作的選擇,工作內容上,但我相信這只是這個訓練的結果而不應該是碩士班訓練的目的。這個訓練是辛苦 的,絕不是把24個學分的課修完,論文一交就結束了。如果你踏入研究所抱持跟我一樣的態度,是來訓練自己使用知識,瞭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想做為研究生 的第一步,應該是讓自己隨時隨刻知道自己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該努力什麼,時時地警惕有無做到這樣的訓練。

三,找尋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
決 定了繼續深造這條路,接下來就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研究環境,現在爭取學校入學資格的方式與途徑很多,很多人都可以擁有數個選擇的機會。我想許多人面對的問 題就是學校和指導教授的選擇,有人考慮延續大學的專題,繼續留在系上,有些人則選擇出去闖一闖,開拓自己的視野。我的看法是,環境影響一個人,如果說大學 的環境會影響大學生的風格與氣質,那實驗室將影響研究生的研究能力與態度。研究生與指導教授,實驗室伙伴的關係遠遠超過學校對研究生的影響,所以大部分的 人都會同意我說,碩士班或博士班的訓練應該以指導教授和實驗室為選擇的主要考慮,所以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指導教授和實驗室是很重要的。在這裡我說”適合或不 適合”,應該是從自己學習的個性,指導教授訓練的方式與專業能力,實驗室專長與研究重點,實驗室其他成員的程度與軟硬體設施幾個方面來考慮,在說明尋找一 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之前,請容許我就個人的經驗來談談到底什麼才是選擇環境的主要考慮。我覺得指導教授是重要的,因為他影響實驗室的風格和你之後兩年的訓 練,實驗室同儕是重要的,因為人多半近朱者赤,環境帶給人的影響通常遠比自己帶給自己的影響來的大很多。指導教授的重要,並不全然取決與指導教授的專業能 力,而是在學生與老師互動的關係上,適合自己的老師遠比能力強的老師來的有影響,所以並不見得到其他的學校,找其他的老師會比留在系上跟自己熟悉的老師來 的有幫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任何環境之前,必須思考這個環境帶給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什麼是這個環境所缺乏而你又希望在碩士班的訓練中得到的。舉 個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當年選擇繼續留在系上讀碩士班,博士班,是因為我對系上的環境和老師十分熟悉,幾乎不用花任何時間在適應環境上,可以把所有的時間投 入做研究或訓練自己的其他能力,但我知道我缺乏國際觀的訓練,所以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英文能力,爭取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我知道我缺乏大環境的衝擊與刺 激,所以我利用研究之餘的時間到中研院,工研院工作,學習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態度與專業技術。尋找一個好的環境是極為重要的,在已經選定的環境中,因應 客觀環境訂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方式更是重要。所以我必須要說,找一位和自己學習方式,態度能配合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獨立慣了,希望能走 出一條自己的路,不妨找一個可以讓你大顯身手的老師,如果你需要嚴格的訓練,那不妨找一個要求嚴格,已有一條明確道路的老師。所以很清楚的要找一個跟你能 配合的老師,我想很多人都會建議,不妨在選擇老師之前,和老師談談,和實驗室的同學,學長談談,我想更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自己的研究態度和學習方式,才能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

四,改變吸收知識的方法:
決定了繼續深造也找好了學校老師,接下來就是進行一連串的訓練,研究生的訓練 因指導教授而異,因人而異,也因研究領域而有不同,在這裡只是試著列舉些個人經驗和大家分享。在大學時代,我幾乎是跟著老師跟著課本,一步一腳印地學習所 謂的基本知識,到了碩士班,我吸收知識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幾乎沒有看完任何一本書或是論文(其實在大學時代我也沒有好好看完一本書),吸收知識的方 式幾乎都是問題導向,遇到一個問題,思考一個問題,尋找跟這個問題有關的資料,閱讀和這個問題有關的章節,舉個例子來說,我不瞭解PC的開機程序,我想知 道從我打開電腦電源直到Windows 2000提示我輸入帳號密碼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找了有關於PC,Windows的所有資料開始閱讀,做些實驗,我慢慢瞭解開機之後大概會先做執行 BIOS,POST檢查等等,完成之後會檢查硬碟分割表,在執行Windows開機,我發現我對BIOS那段還不是很確定,於是我繼續尋找PC BIOS的程序與資料,繼續展開問題,繼續研究。所以我不斷的展開問題與學習,我看了很多書的很少部分,可是讓我對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有完整的認識與瞭 解。這樣以問題為導向的吸收知識的方法是我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常常使用的,比較有效率,但是必須建立在對專業知識有基本的認識之上。

五,蒐集與整理資料
研 究生蒐集與整理資料是基本能力,現在蒐集與整理資料比起我那個年代(雖然沒有差幾年)是方便多了,我以前幾乎一個星期要跑圖書館數十次,西文期刊室,微片 光碟閱覽室是我流連的地方,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上Google,IEEE Explorer隨便一個Key Word都可以找到一堆的論文,報告,資料的蒐集方便,來源非常多,相對起來資料的整理便顯的更加的重要,看完資料不加以吸收整理,時間一久,其實跟沒看 沒什麼兩樣,花十分鐘的時間看資料,也花十分鐘的時間整理資料是有必要的。把資料讀完,用自己的文字記錄自己所得到,是一件一定要做的工作,以前我學長教 我每讀完一篇資料,在筆記本上紀錄這篇資料的重點,和對於這篇資料的一些有系統或是隨意的想法,定期的閱讀這些想法和資料將有助於研究,事實證明這樣的方 式幫我整理出了許多研究的問題與解決方法,更進一步,我現在我在電腦上做資料的整理,慢慢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資訊庫系統,一個研究課題,一個技術,可以透 過一個自己熟悉而且有效率,有系統的方式找到,一些隨意的想法,和一些片段的研究過程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保存與重新咀嚼。此外國內外相同領域的實驗室,會 議,論壇,研究人員的整理也是必要的,透過與國內外專家的討論,使遠比埋頭苦讀來的有效率的。在這裡有個重點希望和大家分享,身處與資訊爆炸的時代,資料 的整理遠比資料的取得來的重要,不經整理的資料,永遠都只是資料,不是知識,透過同儕或是相同領域專家的激盪與討論,遠優於埋首苦讀。

六,學習思考:
剛 剛提到閱讀資料和整理資料,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閱讀資料和整理資料都需要思考,思考是需要學習的。我常常覺得國內教育最值得爭議的地方在於對思考的訓練 不夠(最少在我那個年代是這樣),我在國中的時候幾乎可以看到題目的前幾個字就可以作答,很多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問題,就已經有了答案。我常常以為知識的可 貴在於知道問題,而不是知道答案。以答案為導向的訓練會讓人喪失發掘問題與思考的能力。希望大家沒有這樣的困擾,如果有,則需要開始學習思考。我前一陣子 幫華碩R&D的工程師上課,課後他們希望我可以與他們分享一些學習上的經驗,我以一句話和他們共勉~”資料和知識最大的差別在於,資料是別人整理的,知識 是自己整理的。打開書本閱讀和閡上書本思考是一樣的重要。”看完資料,閡上資料,先別管別人的方法是什麼,先問自己讀了什麼,問題是什麼,如果是你,如果 解決,想不出方法了,再看看別人怎麼做。所以我看論文是三段式的,先試著瞭解問題,放下論文,思考問題,如果問題有意義,我需要,我開始思考如果是我,我 怎麼做,經驗告訴我常常”我的解決方法”,和”別人的方法”相似,但是那是我的解法,是經由我大腦思考出來的解法,如果想不出方法,在去看論文的後半部, 思考他的方式和技術,第三個階段則是瞭解完問題和答案後再回去思考問題本身,常常你會發現其實還有問題。我不是什麼聰明的人,如果我是這樣,我相信工科系 的其他學生也會如此。我記得學弟曾經問我,在碩士博士期間,需要看多少論文,我看了多少論文,答案是我真正看完的論文少的可憐,絕大部分的論文只看 Introduction就停下來。但是重點是我花了遠超過讀論文的時間在思考論文想要討論的問題。

七,發掘問題:
以前聽過一個 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個東方的小孩回家,父母會問他的小孩,今天在學校回答了幾個問題,一個西方的小孩回家,父母會迫不及待的問他,今天在學校問了幾個問 題。我們受的訓練的確是這樣的,是一個回答問題的訓練,當然這無所謂對錯,只是訓練的方式不同,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都需要思考,但是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和 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在研究生的訓練過程中,學習發掘問題是重要的一環。如果你問我,我如何找問題,如何知道什麼才是有意義值得研究的問題?我的答案是這 也需要訓練,我常常從別人的研究裡找問題,這也是許多過來人給的意見,但我也從自己的研究和自己的工作經驗裡找問題,我常常覺得問題通常是遇到了才知道, 所以有些人建議讀碩士前應該有工作的經驗,因為從工作之中,你才會遇到問題,才會逼迫著你去找尋答案,在學校,你通常在看到問題的同時也得到了答案,所以 對於發掘問題的訓練,我覺得一方面從別人的研究與經驗獲得,也可以透過動手的經驗(比方說碩士課程中對於Project的研究)找到靈感。 Well define你的問題和問題的發掘一樣的重要,任何一個問題都必須瞭解前因後果才有意義,無病呻吟的題目雖然可以完成論文,但不會有意義。在國外技術人員 在解決問題之前,一定作兩件事情,一是Problem Statement,清楚定義你的問題,二是Requirement Statement,說明你要Target的目標。任何問題都需要明確的描述,才能確定問題的Target和目的(Objective),不然往往你會花 了很多時間作一個問題卻被一個很簡單的假設所擊倒。

八,建立模型,尋求解決方法並科學化地驗證:
清楚地瞭解問題,接下來就是替你 的問題建立模型(Model)並找到解決方法,能否有效率,科學地找到一個方法或是給予問題適當的模型,或是開創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常常需要仰賴基本知 識的根基,把一個問題用科學化或數學化的方式描述和定義有助於思考問題,但建立模型需要基本知識的根基和訓練,並沒有一定的規則或方式可以遵循,在研究生 的訓練過程中,科學化系統化的建立問題模型,並找到答案也是重要的訓練。有了模型,有了方法,接下來需要驗證,系統化的驗證在科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 環,如果一個方法比另一方法好,則必須需先訂出比較的方法,最好有科學的量測方式和參數(Index),有一般解或是 Close Form當然最好,或者是實驗或是模擬證明都是一個完整研究所不能或缺的。研究的過程一個Iteration,所以在任何一個點,都需要重回前一步驟或是 最先的步驟來重新思考,檢查,或者是從新來過,透過研究過程數個步驟的反覆進行,才能使研究趨於完備。

研究生的訓練當然不僅與如此,拉拉雜雜說的一大堆,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剩下的部分需要大家自己去思考,去發掘,我就在此打住,最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零碎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 一,人是習慣動物,要試著養成好習慣:讀書,作筆記,思考,生活作息等等,我記得曾經過了一年十分有規律的生活,早上6:00起床,跑步到8:00, 9:00上班,5:00下班,7:00坐上書桌聽一個小時英文,8:00-12:00寫論文,在那一年裡面,我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博士班絕大部分的 工作,我並不特別,而是持續而規律的習慣是很驚人的,別忘了如果我第一天給你一塊錢,之後每天給你前一天1倍的錢,如果你在連續第29天都拿而在第30天 放棄,那你第30天損失的將超過你前29天的總和,學習也是這樣子的。

第二,時時警惕自己:辛苦工作不見得會成功,但是成功的背後一定是 一段辛苦的過程,如果你覺得生活過得很愜意,你也許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鬆懈,當然並不是研究生都必須過得很辛苦,而是陶醉在研究的同時,通常在別人看事件很 辛苦的事。訓練的過程中,別給自己太多的藉口,也別輕易放棄。

第三,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在逆境中成長:人要從成功的例子裡學到什麼我覺得 很難,通常都是從失敗的例子裡學到東西(因為那會痛,會有深刻的印象),研究的過程中就好像人生,不可能一直順遂,你必須對時常發生的艱苦狀況有心理準 備,並學著從逆境中爬起,我常常跟學弟妹說,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很難過,很痛苦,很沮喪那是必然的,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沒有人例外。放棄問題,你 會不再痛苦,但你也享受不了挑戰問題之後的喜樂。我記得我碩一的時候到工研院報告我的一項研究成果,幾乎被評審委員批評的體無完膚,在之後的三天裡我幾乎 食不下厭,一言不語,三天之後,我想出了解決方案,我不應該放棄,我應該正視我研究上的缺失,改進問題,直到現在為止我再也沒有遇到這樣的困境,我在博二 暑假的時候,獨自到美國Bell Lab.工作,我在美國沒有親友,也是第一次到國外工作居住,剛去的前幾週,我必須自己處理工作,生活(或者我應該用”生存”更貼切些)的所有問題,工作 的壓力和自我的要求讓我常常躲在房間,面對窗外,一面想家,一面痛恨自己沒事幹嘛來這裡受苦受難,但幾週之後,我開始感謝我當時的”錯誤決定”,在美國的 那段時間可以說是煎熬,但是也學到很多。人深處逆境,在受苦受難的時候應該高興才對,因為你在之後的某一時刻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 四,勇於接受挑戰:我說YES的次數,遠超過NO的次數,雖然有時候不知道如何說NO會把自己弄得很辛苦。但是勇敢接受挑戰是很重要的,有了較多的經驗與 歷練,就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在許多時候,不需要計較事情做多做少,也無須計較是誰的工作或是誰的成就,經驗與歷練是沒有人可以從你身上拿走的。勇於把自 己丟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一個嚴格的環境和監督之下,把自己的研究丟出來讓大家批評,勇於接受挑戰,我常常覺得如果我25歲跌倒,可能爬的起來,但是我 52歲跌到,可能就很辛苦了。勇於接受挑戰,勇於嘗試自己沒有的經驗和歷練,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這是我在研究生和在工作上抱持的態度,也希望和大 家共勉。

轉載

[文章] 誰說學英文要花錢?

網路上其實有很多英語學習的管道,想學英文,只要有恆心就可以學好,根本不必花大錢去補習班。以下將推薦我常去的網站,如果您有其他不錯的網站,歡迎留言推薦。

1. 空中英語教室:包含三種等級的雜誌,可以線上收看影片,也可以聽廣播節目。算是口碑相當好的英語雜誌。




2. MIT WORLD:裡面包含了MIT邀請來的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等的精采演講。不僅可以增加英語聽力,還可以聆聽大師們的知識經驗。



3. Youtube:Youtube是一個影片分享的網站,我訂閱了不少channel,裡面的內容可說是包羅萬象。

Google邀請的演講:http://www.youtube.com/user/AtGoogleTalks
卡內基美隆大學:http://www.youtube.com/user/carnegiemellonu
麻省理工學院:http://www.youtube.com/user/MIT
史丹福大學:http://www.youtube.com/user/stanforduniversity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http://www.youtube.com/user/ucberkeleyevents



4. ESL Lab:這個網站有很多短篇的聽力測驗,每篇都只有幾分鐘而已,適合用來練習英檢考試。


5. ICRT EZ News:RSS網址:http://www.icrt.com.tw/en/ext/rss/eznews.xml


6. CCN News: RSS網址:http://rss.cnn.com/services/podcasting/newscast/rss.xml

7. 天下雜誌英文版



8. ABC News: 即時更新的線上新聞網站,包含一些專訪,討論等等。


本文為[藏經閣]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但請附上
原文網址 http://csie-tw.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html

[文章]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文:清華大學電機系彭明輝老師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 “ 人生的困境 ” ,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中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 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 心?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 ( 光榮或悲哀的 ) 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 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

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

誰 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 國念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 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 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 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 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 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 一兩 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會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 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 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

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
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

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人生常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

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

從 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 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

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 ,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

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就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

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 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 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 ( 做自己想做的事 )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 ( 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 ) ,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若要讚美晴天,請等到黃昏之後

轉載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other]經常熬夜的五大害處

經常熬夜的五大害處

傷害一:免疫力下降
經常處於熬夜、疲勞、精神不振的狀況,人體的免疫力會隨之下降,感冒、胃腸感染、過敏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會不期而至地找到你頭上。而且經常熬夜帶來的直接症候就是第二天上班頭昏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會出現偏頭痛。

傷害二:腸胃危機
熬夜加班的人,很容易感到疲勞,吃夜宵可謂熬夜者的一大活力來源,但夜宵之後可能對胃有引爆的危機,卻也讓人不得不擔憂,因爲,人的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平均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這個過程一般是在夜間胃腸道休息時進行的。如果經常在夜間進餐,胃腸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胃黏膜的修復就不可能順利進行。而且夜間睡眠時,吃的夜宵長時間停滯在胃中,可促使胃液的大量分泌,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

傷害三:心臟病風險
研究顯示,作息時間紊亂的人進行身體調適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麽容易,不僅脾氣會變壞,得心臟病的幾率也較高。因爲人體的生物鐘不受燈光、時鐘的影響。尤其是像心臟等器官,也不會因爲白天休息了,就做好了熬夜的調整,因此,若長期黑白顛倒,將會使人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傷害四:肥胖
晚上9時後進食一般稱作夜宵。 人體內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自律神經。交感神經是在身體活躍的白天使消化器官頻繁運作,促進消化吸收;到了夜晚,副交感神經活躍,在身體休息的同 時,讓攝取的營養素儲存在體內。夜晚進食的話,不但會使人難以入睡,還會使隔日早晨食欲不振,如此造成的營養不均衡,就會引起肥胖。

傷害五:提神更傷神
一 到要加班熬夜的時候,你是不是首先想到要來一杯咖啡或者濃茶提提神?咖啡因的確會讓人精神亢奮,但是咖啡因對提升工作效率不見得有效,即使有用,也僅能維 持短時間的效果。很多人在該睡覺的時候沒有睡,而是靠咖啡或是茶來提神,但是在夜晚人體的副交感神經活躍,使心跳速率及腸胃蠕動變慢,喝咖啡和茶都有刺激 交感神經的作用,容易造成內臟的自律神經失調。咖啡因雖然提神,相對地會消耗體內與神經、肌肉協調有關的維生素B族,缺乏維生素B族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累,更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養成嗜茶、嗜咖啡的習慣,而且需要量愈來愈大,效果愈差。

參考資料
http://www.bast.net.cn/bjkpzc/dcsh/jkkc/jkzx/33574.shtml

習慣熬夜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不管是因為工作或學習迫於無奈的熬夜﹐還是因放縱自己浪擲青春而熬夜。和吸煙一樣﹐熬夜過量﹐有礙健康。因此我們呼籲盡可能地不要熬夜﹐如果不得已成了熬夜一族﹐就應攝取更充足的營養保護自己﹐讓熬夜對身體的傷害減到最小。

熬夜究竟對健康會構成什麼傷害?其實並沒有足夠的研究。但是需要輪夜班的工作夥伴常會抱怨「身體變差了」卻是不爭的事實。已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長期熬夜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針對於需要輪夜班的工作群所作的體檢報告也顯示肝功能異常的比例比一般人高。而且常熬夜的人﹐感覺上真的就比一般人蒼老得快。此外熬夜族的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也比常人高﹐使新陳代謝的壓力大增﹐成人慢性病的罹患機率也增加了

因此熬夜族的營養攝取應該注意兩部份,一部份是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另一部份是如何在夜間工作時保持最佳狀況。

補充熬夜時的營養

如何維持免疫能力﹐保護肝臟機能是熬夜族應該要注意的。如果熬夜是為了盯著電腦螢幕﹐更要注意保護視力, 請參閱本站電腦族&山桑子的專題。熬夜族的維生素AB群,CE的需求量會增加。若有不足﹐會增加疲勞的感覺﹐並增加健康的磨損。

需要熬夜的晚上﹐晚餐時就應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全穀類﹑肝臟﹑瘦肉﹑豆類及新鮮蔬果如果要吃宵夜﹐也可以用含維生素B的食物, 如加了酵母的牛奶﹑優酪乳﹑全麥麵包作為主力。必要時﹐可以攝取營養補充劑或嚼食耳熟能詳的台糖健素糖(含維生素B)。也有文獻提及雞精能加速新陳代謝﹐增進工作效率。為了因應腎上腺素等激素的增量分泌﹐也應注意維生素C的充分攝取。至於市售的提神口服液﹐主要成份是維生素BC﹑咖啡因﹑中藥成份等﹐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建議每天喝﹐以免產生依賴性。

騙身體的東西

  含咖啡因的飲料是熬夜族的最愛﹐甜食﹑餅乾﹑西式速食等高熱量食品也是熬夜族常見的「營養補充品」, 但是它們只能暫時的提神或增加血糖的濃度。而且這些食物會加速消耗體內的維生素B。過量的咖啡因會刺激神經及腎上腺素分泌, 因而消耗體內的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不足﹐新陳代謝「油路不順」的狀況就出現了﹐反而更容易疲倦﹐影響工作效率。有人就會喝更多的咖啡﹐反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也要弄清楚什麼叫作補身體?什麼叫作騙身體?注意營養的均衡及維生素B群的充足就是在補身體﹔抽煙﹑嚼檳榔及過量的咖啡因則是不折不扣的騙身體。

人 類不是夜行性動物﹐熬夜是最違反生物規律的作法﹐健康的損傷只是必要的懲處。即使有蕭大美女所使用的保養品﹐也無法彌補熬夜造成的老化及健康傷害。能不要 熬夜還是不要熬夜吧!如果不得已需要在夜間活動﹐也最好隔天能補足睡眠。補眠時製造黑暗環境(如戴眼罩)對於睡眠品質的提昇﹐尤有其正面效果。

肌膚大殺手─熬夜

相信大家都有過「熬夜」的經驗,每當妳熬夜完之後,有沒有發現臉上的皮膚既乾燥又難看呢?由於熬夜會使的血液循環走走停停,很不順,所以隔天的臉色不但特別的乾燥、難看,還會題早老化喔!所以「熬夜」可說是肌膚的一大殺手喔!

熬夜一方面打亂了原本的作息生活,使得身體沒法子按照正常運作,另一方面,必須消耗較多的體力、精神,連帶荷爾蒙也分泌異常,這些都會阻礙血液循環、代謝的功能。肌膚沒力、膚色黯淡,長期下來,抵抗力變弱,自由基越來越多,很可能會提早向老化報到。

所以各位美人,在熬夜之前,一定要多想想喔!

熬夜不利健康


【大紀元1月22日訊】(記者陳德如整理) 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及生活步調忙碌,習慣熬夜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將熬夜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認為夜深人靜,能專心工作、學習,但。若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實則不然,熬夜只會對身體造成許多不利的影響。

熬夜對健康有何傷害?
1.影響免疫系統功能:經常熬夜,會造成疲勞、精神不振,從而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得到感冒、胃腸道疾病、過敏等疾病。
2.肝功能異常的比例較一般人高。
3.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增加:熬夜族的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也比一般人高,使新陳代謝的壓力增加,進而產生慢性疾病。
4.頭痛:熬夜後,由於睡眠不足,腦細胞未得到充分休息,容易出現頭昏腦脹、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造成記憶力減退。
5.會產生眼袋、黑眼圈:熬夜會使血液循環減慢,造成眼睛周圍血液循環不良,出現黑眼圈、眼袋或白眼球佈滿血絲。
6.皮膚狀況不佳:夜晚十一點到三點鐘,人體的經脈運行到膽、肝,所以,若這兩個器官沒有獲得充分的休息就會表現在皮膚上,容易出現粗糙、臉色偏黃、黑斑及青春痘等問題。
7.影響生育力:正值育齡的男女,若經常熬夜,會影響男性精蟲的活動力與數量;也會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及卵子的品質,也容易影響月經週期。

如何因應熬夜?
1.善用隔天充分休息,補充睡眠。
2. 補充營養:除注重三餐的營養外,在夜晚工作或用腦因容易消耗體內的肝醣而感到飢餓,適時地補充營養能維持較好的體力與腦力。經常熬夜者,應增加維生素A、 B群,維生素C、維生素E等類食物的攝取,多吃全穀類、肝臟、瘦肉、豆類酵母的牛奶、優酪乳、全麥麵包及新鮮蔬果等食物。
3.避免為了提神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甜食、餅乾、西式速食等高熱量食品。雖然這些食物只能暫時提神或增加血糖的濃度,但這些食物會加速消耗體內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不足時,則更容易產生疲倦的症狀。
4.適度從事一些戶外活動,如散步、柔和的體操或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有助於擺脫熬夜後精神不振的狀態,及保持精神愉快。

人類不是夜行性動物,因此熬夜是違反生物規律的作法,對身體健康的損傷自然不在話下。即使是使用電視廣告中用的保養品,也無法彌補熬夜造成的老化及健康傷害。因此,平時避免熬夜,保持規律正常的作息及愉快的心情,必定能使您容光煥發!◇@(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718302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工作遇到的問題:rlogind:Host address mismatch.
從 hocon登錄 pgcn009


#RSH的pgcn009

rlogind:Host address mismatch.

Password


Login incorrect



問題

pgcn009機器的/ etc / hosts文件中多的IP對一主機



原有配置:

#更多的/ etc / hosts中

127.0.0.1本地主機

172.21.3.4 hpcon

10.65.69.166 hpcon

172.22.3.4 hpcon

172.23.3.4 hpcon

172.24.3.4 hpcon



正確配置:

10.65.69.166 hpcon



再次遠程登錄:


總結:問題雖然簡單,有時查起來麻煩。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NIS]NIS set up

NIS=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What is NIS

NIS 是一個簡單、通用跨平台的資料庫系統,主要目的在於分享網路上各主機間的共用資訊。

NIS是一種協定,且幾乎每一種版本的UNIX均支援。

在UNIX(Linux)中,NIS主要用來管理使用者名稱、密碼、主機名稱及群組等與系統管理相關訊息。

NIS was part of SunOS and called "Yellow Page"(YP) Before.

Why NIS

簡化網路中電腦群組管理。

符合『集中式管理與分散式處理原則』,所有電腦的重要資訊(例如使用者帳號)都可以在同一台機器中完成管理的工作。

配合NFS,可使使網路中同一群組之電腦中之資料運作所需資訊,隨時保持同步;給予使用者與管理者方便且有效率的電腦使用環境。

在NIS與NFS結合的環境中,使用者可以得到『漫遊使用環境』的維護(Roaming Environment),也就是說,使用者在任何一台電腦中更改本身的使用環境,只要他仍在同一個Domain中,不管換到哪一台電腦,環境(例如:Command alias、PATH、Prompt、Shell….)依然保持不變。

NIS讓帳號管理與使用更加方便。

How NIS Work

NIS係以Domain方式運作,每一個NIS Domain(與DNS Domain無關)中至少存在一個NIS Server。

NIS Server負責管理Domain中的電腦所需的各種資訊(例如passwd、shadow、hosts、groups、service…)。

NIS中的資訊稱之為『Map』,一般而言,Map係以DataBase(DBM)方式存在Server的/var/yp目錄之下。

NIS Client透過RPC(Remote Processure Call),存取Server中的資訊。

NIS Client可以控制哪些資訊使用自己機器本身的檔案,哪些使用Server NIS Map,同時也可以控制以一定的順序,使用本身及Server的資訊。

當NIS Server(Master Server)負載過重,第二台Server(Slave Server)可以自動加入服務行列,以加快Server Response的速度。

NIS MAP

NIS 中供分享的資訊係以DBM的格式存在(Not readable),這些相對應於系統原有檔案(e.x. /etc/passwd、/etc/hosts、/etc/groups、….)的database稱為Map或NIS Map.

透過NIS分享的檔案基本上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一是該檔案中必須至少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登錄項目(每一行中);第二則是該檔的原始檔必須以純文字的格式存在。

一般NIS server可以分享以下的檔案:
/etc/passwd、/etc/hosts、/etc/group、/etc/networks、/etc/rpc、/etc/services、 /etc/protocols、/etc/netgroup、/etc/shadow…其中又以/etc/passwd、/etc/shadow與 /etc/hosts最為重要。

NIS server Map存在於/var/yp/domainname目錄之下。

NIS Domain

NIS domainDNS (Domain Name Service)無關。

NIS中同一domain的機器share同一組 Maps

NIS Client Servercontact可經由組態檔(/etc/yp.conf)強迫指定,亦可經由domainname的廣播向網路詢問(有安全顧慮)

NIS Domainname的查詢與設定均可以透過同一個指令『domainname』完成。

Roles of machines in an NIS Domain

Master Server: Network Information的提供者。同一domain所有機器共用的系統資訊,均存在於master server,並由master server管理之。

Slave Server: Slave servermaster server的分身。理論上slave serv上的資料必須隨時自動或手動的與master server保持一致。當master serv failslave server立即可以取而代之。

Client: Network Information的需求者。一台機器加入某個domain之後(If authorized),立即可以透過RPCNIS server (Master or Slave)提出Information request

NIS軟體安裝

Check if your RedHAT Installation include NIS

[root@nmc ~]#
rpm -q -a | grep yp
yp-tools-2.3-2
ypbind-3.3-24

上面例子顯示nmc僅安裝NIS Client,未安裝Server

NIS相關套件的位置在RedHAT光碟片中目錄/cdrom/RedHAT/RPMS中,安裝方式如下:

[root@nmc RPMS]#
ls -l yp*
-rw-r--r-- 1 root root 53760 Sep 28 00:34 yp-tools-2.3-2.i386.rpm
-rw-r--r-- 1 root root 23811 Sep 28 00:34 ypbind-3.3-24.i386.rpm
-rw-r--r-- 1 root root 129800 Sep 28 00:34 ypserv-1.3.7-3.i386.rpm
[root@nmc RPMS]#
rpm -i ypserv-1.3.7-3.i386.rpm
[root@nmc RPMS]#
rpm -i yp-tools-2.3-2.i386.rpm
[root@nmc RPMS]#
rpm -i ypbind-3.3-24.i386.rpm

NIS Master Server Setup

設定Domainname
domainname your_nis_domainname
你可以把NIS Domainname當成是一個domainpassport,必要時他可以是domain成員的簡易保護措施 (Easy password),避免非成員取得Domain Map

Example

[root@nmc ~]# domainname

###No Domainname Set

[root@nmc ~]#
domainname linux.nchucc
[root@nmc ~]#
domainname
linux.nchucc

###Domainname Noew set to "linux.nchucc"

To set Your NIS Domainname automatically when system bootup, put the following line in the file "/etc/sysconfig/network"

NIS_DOMAIN=linux.nchucc

編輯/var/yp/Makefile
/var/yp/Makefile
決定你的NIS Server Map 原始文字檔來源及可供分享的MapNIS Map的原始文件檔可由管理者自行指定。Map passwd』預設原始檔為『/etc/passwd』,基於某些安全上的理由,你可以把他改成其他檔案,例如『/etc/passwd.yp』。

/var/yp/Makefile更改原始檔案的區段:
...
PASSWD = $(YPPWDDIR)/passwd
SHADOW = $(YPPWDDIR)/shadow
GSHADOW = $(YPPWDDIR)/gshadow

...
$(YPPWDDIR)/var/yp/Makefile檔案前頭定義的變數,通常是/etc

/var/yp/Makefile中指定shared Map的區段:
...
all : passwd group hosts rpc services netid protocols netgrp mail \
#shadow publickey # networks ethers bootparams amd.home \
auto.master auto.home passwd.adjunct

...
上面的例子shared Mappasswd,group, hosts, rpc, service, netid, protocols, netgrp, mail

/var/yp/Makefile決定你NIS Map產生方式,修改時得小心行事,建議先行備份,以備萬一。

啟動NIS Master Server並建立相關Map

Start ypserv 及yppasswd Daemons

[root@nmc yp]# /etc/rc.d/init.d/ypserv start
Starting YP server services: [
OK ]
[root@nmc yp]#
/etc/rc.d/init.d/yppasswdd start
Starting YP passwd service: [
OK ]

ypservNIS Server Daemon, yppasswd則是允許NIS User直接修改NIS PasswdDaemon (By Command "yppasswd")。如果你希望系統啟動實直接啟動NIS Server你可以輸入以下命令:

[root@nmc yp]# cd /etc/rc.d/rc3.d
[root@nmc rc3.d]#
ln -s ../init.d/ypserv S60ypserv
[root@nmc rc3.d]#
ln -s ../init.d/yppasswd S61yppasswd

Build up NIS MAP For a Master Server

[root@nmc yp]# /usr/lib/yp/ypinit -m

At this point, we have to construct a list of the hosts which will run NIS
servers. nmc is in the list of NIS server hosts. Please continue to add
the names for the other hosts, one per line. When you are done with the
list, type a .
next host to add: nmc
next host to add:
woody
next host to add:

The current list of NIS servers looks like this:

nmc
woody

Is this correct? [y/n: y]
y
We need some minutes to build the databases...
Building /var/yp/linux.nchucc/ypservers...
Running /var/yp/Makefile...
gmake[1]: Entering directory `/var/yp/linux.nchucc'
Updating passwd.byname...
Updating passwd.byuid...
Updating group.byname...
....
Updating hosts.byname...
Updating hosts.byaddr...
Updating rpc.byname...
Updating rpc.bynumber...
Updating services.byname...
Updating netid.byname...
Updating protocols.bynumber...
Updating protocols.byname...
Updating mail.aliases...
gmake[1]: Leaving directory `/var/yp/linux.nchucc'


Your Machine Server is Now an NIS Master

NIS Client Setup

edit /etc/yp.conf (if not there, create it !)
/etc/yp/yp.conf指定你的NIS Server,如果此處未指定,NIS Client將會以Broadcast Domainname的方式自行尋找NIS Server,基本上讓NIS Client 自行尋找Server的做法是不安全的!
/etc/yp.conf的格式如下:
domain domainname server nis_server
其中domainserver keyworddomainname是你所屬的NIS Domain名稱,nis_server是你所指定的NIS Server
一個例子:
domain linux.nchucc server nmc.nchu.edu.tw

Setup Domainname For NIS Client
做法同Server

啟動NIS Client Daemon

Start By Hand:
/etc/rc.d/init.d/ypbind start

Start AutoMatically When System BootUp
cd e/tc/rc.d/rc3.d
ln -s ../init.d/ypbind S60ypbind

Client Test

RPC Connection Test

[root@dragon1 /etc]# rpcinfo -p nmc
program vers proto port
100000 2 tcp 111 rpcbind
100000 2 udp 111 rpcbind
100004 2 udp 677 ypserv
100004 1 udp 677 ypserv
100004 2 tcp 680 ypserv
100004 1 tcp 680 ypserv
100009 1 udp 692 yppasswdd

NIS Server Connection Test

[root@dragon1 /etc]#
ypwhich
nmc
###NIS Server is "nmc"

NIS Map Test

[root@dragon1 /etc]#
ypcat passwd
nickname file /var/yp/nicknames does not exist.
nii8:!VZ6JSXyd6TDlE:1519:101:nii8:/home/nii/nii8:/bin/tcsh
nii13:!h4sAkapPWK4Gk:1524:101:nii13:/home/nii/nii13:/bin/tcsh
nii26:!CCqyfa09bdQbU:1537:101:nii26:/home/nii/nii26:/bin/tcsh
nii31:!us4Yfwtr5v2tE:1542:101:nii31:/home/nii/nii31:/bin/tcsh
nii39:!6oo9n4uLnp8tg:1550:101:nii39:/home/nii/nii39:/bin/tcsh
nii44:!gmONy1fnQA8Vw:1555:101:nii44:/home/nii/nii44:/bin/tcsh
net003:aOUXT/Z/6GfNY:1003:100:,,,:/home/net003:/bin/bash
...
-->這就是nmc上/etc/passwd的內容,如果你得到下錯誤訊息

nickname file /var/yp/nicknames does not exist.
No such map passwd. Reason: No such map in server's domain


你必須在Client端/var/yp/nicknames中加入下面這一行

passwd passwd.byname

關於/etc/nsswitch.conf